战国成语故事?1、拔苗助长 春秋时,有个急性子农夫,他插下秧苗后,好几天也不见秧苗长高,心里着急,就把自己田里的秧苗挨个都拔高了一些。他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里,得意地对儿子说:“我干了一天,总算帮助秧苗长高了一些。”儿子连忙跑到田边去看,只见秧苗全都被太阳晒得枯死了。2、一鸣惊人 春秋时,那么,战国成语故事?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春秋战国时期有以下成语故事:
烽火戏诸侯:讲述了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点燃烽火戏弄诸侯,最终导致西周灭亡的故事。此故事反映了周天子权威的衰落,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的背景。
尊王攘夷:描述了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成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过程。此成语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霸权争夺。
退避三舍:讲述了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在逃难至楚国时,承诺如晋楚交战将退避三舍。后来晋楚交战,重耳果然退避三舍,最终诱敌深入取得大胜。此故事彰显了晋文公的智谋和信守承诺的品质。
呆若木鸡:源于纪渻子训练斗鸡的故事,形容斗鸡训练到极高境界时,别的鸡一见到它就吓得像木头一样呆住。此成语用来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老马识途:讲述了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出兵打败山戎国后,在回国途中因迷路而受困,最终依靠一匹老马带路成功脱困的故事。此成语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三令五申:源于孙武训练宫女的故事,形容多次命令和告诫。此成语用来强调对下属或士兵要多次反复地告诫和命令,以确保他们严格遵守纪律和规定。
在古代中国,成语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从夏朝到战国时期,大量的成语故事流传至今。例如,买椟还珠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人们过分注重外表的装饰,而忽视了内在的价值。再如,一鸣惊人这个成语,讲述了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人,突然在关键时刻表现突出,令人刮目相看。
狐假虎威则揭示了借势欺人的行为。一个弱小的狐狸利用老虎的威严吓唬其他动物,实际上它自己也害怕。这个故事提醒我们,不要盲目依靠他人力量,而应依靠自己的实力。同样,上下其手这个成语,描述的是在某些场合中,人们为了私利而玩弄手法,导致公正缺失。
在这些成语中,杞人忧天是一个典型,它描述了那些过度担忧未来,却对当前问题视而不见的人。而亡羊补牢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强调在出现问题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避免更大的损失。
关于一暴十寒,它警告我们不能半途而废,必须持之以恒。与此相对应的,三人成虎则是一种群体思维的现象,当谣言被多人传播时,人们往往容易相信。
退避三舍源于晋文公与楚王之间的故事,反映了宽容与退让的智慧。而卧薪尝胆则是一则关于忍辱负重、最终实现复仇的故事,它激励人们在逆境中不屈不挠。
老马识途讲述了一匹老马带领迷路的人找到正确道路的故事,强调经验和智慧的重要性。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战国四君子的成语故事分别如下:
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事简述: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惧怕秦国,不敢出兵。信陵君魏无忌以国家利益为重,置生死于度外,听取侯赢之计,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窃得兵符,夺取魏国兵权,最终成功击败秦军,救援了赵国。
楚国春申君——无妄之灾:
故事简述:春申君将已孕的小妾李园之妹献给无法生育的楚考烈王。楚考烈王病死后,李园为了掌控权力,埋伏并杀死了春申君,使春申君遭受了无辜的灾难。
齐国孟尝君——鸡鸣狗盗:
故事简述:齐国孟尝君被秦王扣留,他的一个门客装扮成狗潜入秦宫,偷出已经献给秦王的白狐裘,再献给秦王的爱姬,孟尝君才得以获释。随后,又靠一个会学公鸡叫的门客骗开城门,孟尝君才成功逃回齐国。
赵国平原君——毛遂自荐:
故事简述: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后,毛遂挺身而出,向楚王陈述利害关系,最终说服楚王派兵去救赵国。
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是关于"韬光养晦"这个成语的。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齐国名将孙膑谋士鬼谷子听说赵国有一位年轻有为的将军,叫做李牧。他精明能干,善于用兵,是赵国的得力帮手。鬼谷子对这个将军非常赞赏,因为李牧有不同于其他将领的一种战略:他善于隐藏自己的才能,韬光养晦。
有一次,李牧在赵国将领陆先生的带领下,与齐国的大将孟尝君作战。孟尝君非常自信,认为自己有绝对的优势,可以轻而易举地击败李牧。然而,事实证明,他错得离谱。
战争开始后,李牧并没有立即发动攻击,而是选择了暂时退却。战场上出现的只是一些虚招,远离实战。孟尝君看着眼前的情况感到失望,以为赵国准备放弃,遂不屑一顾。于是,他向赵国朝廷建议派遣其他军队开展外交活动,而自己则继续等待战争的胜利。
李牧看到了这一切,知道孟尝君已经轻敌了。他毫不犹豫地向国王提议,请求启动真正的战斗,并立即出击孟尝君。国王听从了李牧的建议,派遣了大军前往战场。
战斗开始后,李牧展现出了他真正的实力。他的军队以出奇制胜的方式进攻,几乎没有给孟尝君任何喘息的机会。很快,赵军就击败了齐军,将孟尝君俘虏。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韬光养晦"这个成语的含义是隐藏实力,低调行事。李牧通过暂时的撤退和虚假的战术,让敌人产生了轻敌的心态,最终以出其不意的攻击获得了胜利。
以上就是战国成语故事的全部内容,战国四君子的成语故事分别如下: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事简述: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惧怕秦国,不敢出兵。信陵君魏无忌以国家利益为重,置生死于度外,听取侯赢之计,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窃得兵符,夺取魏国兵权,最终成功击败秦军,救援了赵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