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短故事?以下是比较短的三个文言文成语故事:1. 对牛弹琴 故事内容:昔公明仪为牛弹奏清角之曲,牛仍然低头吃草,不为所动。并非牛没有听见,而是曲子不合它的耳朵。公明仪转而弹奏类似蚊虻和孤犊的声音,牛立刻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动着倾听。 寓意:比喻对不理解自己的人讲道理或讲话,白费口舌。那么,成语短故事?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以下是比较短的三个文言文成语故事:
1. 对牛弹琴故事内容:昔公明仪为牛弹奏清角之曲,牛仍然低头吃草,不为所动。并非牛没有听见,而是曲子不合它的耳朵。公明仪转而弹奏类似蚊虻和孤犊的声音,牛立刻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动着倾听。 寓意:比喻对不理解自己的人讲道理或讲话,白费口舌。
2. 望梅止渴故事内容:魏武帝曹操行军时失去水源,全军都很口渴,于是曹操下令说:“前面有大片的梅林,结满了梅子,酸甜可口,可以用来解渴。”士兵们听后,口中都流出了口水,借此机会,他们得以赶到前方找到水源。 寓意:比喻从不切实际的空想中来安慰自己。
3. 老马识途故事内容: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攻打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时迷了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于是放开老马,跟着它走,最终找到了道路。隰朋又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蚂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就有八尺深的水。”于是他们掘地,果然找到了水。 寓意: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作用。
拔苗助长【拼音】bá miáo zhù zhǎng
【典故】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公孙丑上》
【释义】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成语故事】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三天过去了,禾苗没见动静.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对儿子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不共戴天【拼音】bù gòng dài tiān
【典故】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礼记·曲礼上》
【释义】戴: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
【成语故事】公元1138年,金国派使者要挟南宋皇帝递降书顺表,宋高宗、秦桧贪生怕死,准备降金.大臣胡铨写《戊午上高宗封事》表示反对:“誓与秦桧等人不共戴天,希望斩下他的人头悬挂城门示众,然后诛杀金国使者.否则自己将蹈东海而死.”
一衣带水【拼音】yī yī dài shuǐ
【典故】我为百姓父母,岂可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南史·陈后主纪》
【释义】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
【成语故事】公元581年,杨坚取代北周称帝,建立了隋朝,称隋文帝,统一北方后,面对长江以南的陈朝就想统一全国,他经常对手下人说:“我是老百姓的父母,难道因为像衣带似的长江就能挡住我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吗?”于是出兵渡江灭掉陈朝.
解衣衣人【注音】jiè yī yī rén
【典故】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解释】脱下衣服给别人穿.
【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手下的韩信因得不到重用就投靠刘邦.刘邦认为韩信是一个很好的人才,就把他的衣服送给韩信,还给韩信送去精美的食物、兵马.韩信带兵灭掉齐国.项羽派武涉去劝韩信自立为王,被韩信拒绝.
天衣无缝【出处】徐视其衣并无缝,翰问之,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
【释义】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太原人郭翰在夏夜里乘凉,见一个仙女从天上下来,她身穿白衣,美丽绝伦.她告诉他她名叫织女.郭翰仔细欣赏织女的衣裳浑然一体,竟看不出一丝线缝,好奇问织女.织女答道:“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1.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囫囵吞枣
【注音】hú lún tūn zǎo
【成语故事】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典故】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
【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读书不认真
【相近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
【相反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英语】bolt
【成语例句】
◎ 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 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 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 在学习前人的东西时,取囫囵吞枣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
◎ 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响遏行云,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楚国有个著名的歌唱家——钟仪,他有一副美妙的歌喉。一次,他前往晋国述职,途中经过汉水,与一位同样热爱音乐的士人相遇。这位士人邀请钟仪一同登船,席间,钟仪展示了他那令人赞叹的歌喉,声音悠扬,如同行云流水,飘荡在水面上。士人听后,情不自禁地赞叹道:“你的歌声简直能止住行云!”这就是“响遏行云”的由来。
塞翁失马,出自《淮南子·人间训》。讲述的是边塞上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有一个儿子,平时喜欢养马,有一天,塞翁的儿子在野外放马时,一匹马竟然跑丢了。周围的人都来安慰塞翁,但塞翁却说:“这或许是一件好事,谁知道呢?”果然,几个月后,那匹马不仅回来了,还带回了一匹更健壮的马。不久,塞翁的儿子因为骑那匹健壮的马而跌落摔伤,再次引起人们的同情,塞翁却说:“这或许又是一件好事。”后来,塞翁的儿子在一次战争中,因为骑术高超,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焉知祸福,这是一个关于祸福相依的道理的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个人,名叫冯谖,他为人聪明机智。有一天,冯谖去拜访一位贵族,这位贵族对冯谖说:“你来我这里,如果不能给我带来福气,至少不能给我带来祸患。”冯谖笑着回答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我给不了你福气,至少可以保证你不会受祸。
以上就是成语短故事的全部内容,焉知祸福,这是一个关于祸福相依的道理的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个人,名叫冯谖,他为人聪明机智。有一天,冯谖去拜访一位贵族,这位贵族对冯谖说:“你来我这里,如果不能给我带来福气,至少不能给我带来祸患。”冯谖笑着回答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我给不了你福气,至少可以保证你不会受祸。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