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的成语故事?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流传千古,成为高山流水的典故。俞伯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琴师,他的琴艺非常高超。一天,他在前往楚国的途中,路过马鞍山,遇到了正在山中采药的钟子期。两人一见如故,共同探讨琴艺和音乐的奥妙,发现彼此有着共同的语言和理解。俞伯牙心怀高山流水,即兴弹奏一曲。钟子期听后,那么,高山流水的成语故事?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成语名称:高山流水
成语拼音:gāo shān liú shuǐ
成语用法:作宾语;比喻乐曲高妙。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难遇。也比喻乐曲高妙。
成语来源: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成语造句:曹禺《纪念易卜生诞辰150周年》:“易卜生是戏剧创作天地中的高山流水,人们的知音。”
高山流水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高字开头的成语
高阳酒徒高山流水高枕无忧高屋建瓴
包含有高字的成语
德高望重高枕无忧高山流水兴高采烈趾高气扬束之高阁年高有德人面逐高天高皇帝高阳酒徒
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高山流水的典故 :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高山流水的主人公是伯牙和钟子期。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楚国郢都。他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曾拜高人为师,并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来提升琴技,最终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钟子期:春秋楚国人,相传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他能够深刻理解伯牙的琴声,当伯牙弹奏表现高山和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其中的意境,因此被誉为伯牙的知音。两人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高山流水的典故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之间因音乐而结缘的深厚友谊,以及伯牙在失去知音后的悲痛之情。这个典故后来成为了形容朋友之间深厚情谊的经典词汇。
A. 高山流水的成语故事
伯牙绝抄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B. 简短成语故事:高山流水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赫赫有名的琴师,他的琴艺在当时是一绝。俞伯牙小时候尽管专心致志的学琴,但对自己的弹奏常常都不满意,始终找不到感觉。老师语重心长对他说:“山东蓬莱岛,你找个时间到那儿去看看吧。”
俞伯牙乘船到了那里,举目眺望,只见天地之间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排山倒海的波涛,波涛汹涌的浪花,盘旋在高空的海鸟,郁郁葱葱的树木,拂面而来的海风,苑如进入人间仙境……俞伯牙突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情不自禁的弹奏起来,如流水般的音乐顿时倾泄而出,大自然的美妙和谐也融入音乐之中。俞伯牙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从此俞伯牙琴艺突飞猛进。之后的一天夜里,俞伯牙坐在船上,感受着清风明月,灵感再次大发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闻之不禁让人陶醉其中。
“好琴!”忽然岸上传来拍案叫绝的声音,俞伯牙闻声看见一个樵夫在岸边站着。他如遇知音般请樵夫上船,举杯共饮并为他演奏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实事求是地赞道:“美妙的琴声雄伟而庄重,像是耸入云霄的泰山!”当他弹奏进入又一个 *** 时,椎夫又说:“如此开阔,我像是看见了波涛滚滚的流水!”俞伯牙激动地说:“原来你就是我一直在找的知音啊!”樵夫的名字叫钟子期,从那以后他们就成了推心置腹的好朋友。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流传千古,成为高山流水的典故。俞伯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琴师,他的琴艺非常高超。一天,他在前往楚国的途中,路过马鞍山,遇到了正在山中采药的钟子期。两人一见如故,共同探讨琴艺和音乐的奥妙,发现彼此有着共同的语言和理解。
俞伯牙心怀高山流水,即兴弹奏一曲。钟子期听后,赞叹道:“好啊,曲中高山巍峨,如同泰山一般雄伟。”接着,俞伯牙又弹奏了流水的曲调,钟子期又说:“好啊,曲中流水奔腾,如同江河一样浩荡。”两人在琴音中找到了心灵的共鸣,成为知己。
第二年,俞伯牙前往楚国拜见钟子期,却得知钟子期已经病逝。悲痛欲绝的俞伯牙,决定在钟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以表达他对钟子期的思念之情。弹完后,俞伯牙将琴摔碎,从此不再弹琴,因为他认为世界上已经没有能懂他琴音的人。
这个故事后来被收录在《列子·汤问》中,描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对话。两人之间的琴音与心声,成为后世广为传颂的知音佳话。后来,“高山流水”被用来比喻知音难觅,也用来形容音乐的高妙。
以上就是高山流水的成语故事的全部内容,后来,伯牙奉命出使楚国。因遇大风,只好在汉阳江口停留。待风平之后,一轮仲秋之月便从浮云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头,仰视明月,俯视江面水波,琴兴大发,便抚琴而弹。一曲即终,忽从草丛中跳出一个樵夫来,此人对伯牙的琴艺赞叹不已。这就是高山流水的由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音乐和自然、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