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故事,三顾茅庐的故事400字

  • 成语典故
  • 2025-02-03
  • 298

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故事?源于《三国演义》的成语以及相应的人物及故事:1、桃园结义 人物及故事:刘备、关羽和张飞,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2、草船借箭 人物及故事: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支箭。那么,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故事?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三国演义文言文版原著

割须弃袍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成语解释:割掉胡须,丢掉外袍。形容战败落魄的样子。

心怀叵测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曹操心怀叵测,叔父若往,恐遭其害。”

成语解释:心怀:民心,存心;叵:不可。指存心险恶,不可推测。

旧病复发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三十二回:“袁绍闻袁尚败回,又受了一惊,旧病复发,吐血数斗,昏倒在地。”

成语解释:原来的病又犯了。

初出茅庐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成语解释:茅庐:草房。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空城计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故事:蜀将马谡失守街心亭,魏将司马懿率兵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大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成语解释: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

先礼后兵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成语解释:礼:礼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三顾茅庐的故事400字

1、割须弃袍

割须弃袍,拼音是gē xū qì páo,意思是形容战败落魄狼狈的样子。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惊慌,掣所佩刀断其髯。

意思是:曹操身在乱军志宏,听见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赶紧脱下了他的红袍,又听见西凉军大叫:“长胡子的是曹操”,曹操又惊又怕,赶紧用他的佩刀将胡子割掉。

2、老骥伏枥

老骥伏枥,汉语成语,读音是lǎo jì fú lì,意思是比喻人虽然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

出自三国·魏·曹操《龟虽寿》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意思是: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

3、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拼音是wàng méi zhǐ kě,意思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关于三国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源于《三国演义》的成语以及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1、桃园结义

人物及故事:刘备、关羽和张飞,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2、草船借箭

人物及故事: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3、如鱼得水

人物及故事:刘备很欣赏诸葛亮的见解,而且和诸葛亮的感情逐渐加深,高兴的刘备甚至对结拜兄弟关羽及张飞两人说:“自己得到诸葛亮的辅助,就好像鱼得了水一样。”

4、大器晚成

人物及故事: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

5、虎踞龙盘

人物及故事:刘备为了联吴抗曹,派诸葛亮去吴都建业去游说孙权。诸葛亮到了建业,看到秣陵的山势地形,感慨地说:“紫金山山势险峻,像一条龙环绕建业,石头城很威武,像老虎蹲踞着,这是帝王建都的好地方。

三国经典成语故事20个

三国演义的成语故事有:草船借箭、七擒七纵、三顾茅庐、初出茅庐、望梅止渴、舌战群儒、乐不思蜀等等。

扩展阅读:

相关成语的释义:

1、草船借箭:源自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现在用来比喻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2、七擒七纵:诸葛亮出兵南方,把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了七次,放了七次,孟获心服,不再来攻。见《三国演义》。后用以比喻运用策略,有效地控制对方。擒:捉拿。纵:放。

3、三顾茅庐:也说三顾草庐。汉末刘备三次到诸葛亮住的茅屋去邀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最后诸葛亮才答应出来。后喻指一再诚心地邀请。

4、初出茅庐:东汉末,诸葛亮在刘备的再三请求下,离开他在襄阳住的茅屋,去当刘备的军师。首战设奇计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兵。有“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之句(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后指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也比喻刚参加工作,还缺乏经验。为初出茅庐。也比喻刚参加工作,还缺乏经验。

5、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当说到梅子的时候,就会想到梅子酸而产生流涎,因而止渴。

关于三国演义的四字成语故事

三国演义不仅展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卓绝的军事和政治谋略,还蕴含了大量广为流传的成语典故。以下是一些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及其故事概述:

1. **三顾茅庐**: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隆中草屋,刘备为请他出山辅助,不畏艰辛,先后三次拜访,最终打动诸葛亮出山。后用以形容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或比喻诚心诚意的邀请或访问。

2. **初出茅庐**:诸葛亮出山后,首次在博望坡以火攻大败曹军,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后人以此形容初次做事或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

3. **舌战群雄**:面对曹操大军的威胁,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君臣辩论,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抗曹,成功避免了赤壁之战的不利局面。

4. **锦囊妙计**:孙权欲借婚姻之名诱骗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锦囊,内含神妙计策,最终帮助刘备智破孙权计策,安全返回荆州。

5. **羽扇纶巾**: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疑诸葛亮未死,催军追击。诸葛亮以木人代替自己,端坐四轮车上出现,使魏军惊慌逃散。

6. **鼎足三分**: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形成鼎足之势,三国间激烈斗争,最终以司马家族的崛起而结束三国时期的纷争。

《三国演义》中还蕴含了诸如“过五关斩六将”、“乌合之众”、“缓兵之计”等成语,这些故事展示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以及各路英雄的智慧与勇气。

以上就是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故事的全部内容,1. **三顾茅庐**: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隆中草屋,刘备为请他出山辅助,不畏艰辛,先后三次拜访,最终打动诸葛亮出山。后用以形容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或比喻诚心诚意的邀请或访问。2. **初出茅庐**:诸葛亮出山后,首次在博望坡以火攻大败曹军,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