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乐不思蜀是真实历史事件吗

  • 成语典故
  • 2025-03-31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乐不思蜀的故事讲述三国时期蜀汉的末代皇帝刘禅,即阿斗。他被描述为沉迷于享乐,不思蜀国。此典故比喻人在新环境中寻得乐趣,不愿回归旧环境。刘禅生于207年,为刘备之子,蜀汉第二位皇帝。他幼年多难,幸得赵云两次救驾,后刘备定益州,蜀汉建立,刘禅继位。刘禅昏庸无能,主要依赖诸葛亮治国。那么,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乐不思蜀的故事和道理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如下:

司马昭与刘禅饮宴,安排表演以前蜀汉的歌舞和技艺,其他蜀汉大臣为此感慨悲伤,唯有刘禅谈笑自若。司马昭对贾充说:“刘禅的无情,怎能达到如此地步!假如诸葛亮活着,也无能辅佐他,更何况是姜维呢。”贾充回答:“如果刘禅不是这样没用,殿下又怎能灭亡蜀国呢?”

过了几天,司马昭问刘禅:“你想念故国蜀汉吗?”刘禅回答:“在这里非常开心,我不思念蜀汉。”郤正听到这句话后,悄悄对刘禅说:“如果司马大人再问你,你就流着眼泪回答‘我先人的坟墓都在蜀汉,心中心中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然后闭上眼睛。

”没过几天,司马昭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刘禅便按郤正的话回答。司马昭说:“你这话怎么像是郤正教你的呢?”刘禅惊奇地看着司马昭说:“就是他教我的呀!”旁边的人都哈哈大笑。

乐不思蜀的原文

乐不思蜀的故事见于《三国志•后主传》注引《汉晋春秋》,时间是在蜀汉帝国灭亡后,主人公是后主刘禅。原文如下: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刘禅乐不思蜀故事概括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禅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来形容有些人安于现状,乐而忘返.还形容有些人乐而忘本.

乐不思蜀的简短小故事

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

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扩展资料:

时代背景: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

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概括30字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简短概述如下

故事背景:发生在蜀汉灭亡后,刘禅被俘至魏国。

主要人物:刘禅、郤正、司马昭。

故事情节:司马昭问刘禅是否想念蜀地,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大臣郤正认为这样回答不妥,便教刘禅如何回答以表思乡之情。当司马昭再次询问时,刘禅按郤正的指点回答,却被司马昭识破,刘禅坦言是郤正所教,引得司马昭大笑,从此放松了对刘禅的戒备。

成语含义: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后世误解:世人常将刘禅视为无能昏君,但历史上刘禅并非完全如此,他在一些史料中被评价为有才能的君王。其“乐不思蜀”的行为,更多是为了自保而非真正贪图享乐。

乐不思蜀典故的由来

在三国时期,蜀汉的末代君主刘禅,因其在亡国后的表现,被世人形容为“乐不思蜀”。一次,司马昭在宴请刘禅时,特意安排了蜀地的表演,旁观者都为蜀国的衰败感到悲凉,然而刘禅却满面笑容,全然不以为意。司马昭对此感叹,认为即使诸葛亮在世,也无法挽救蜀国,更别提姜维了。贾充则指出,刘禅的这种反应恰恰使司马昭更容易吞并蜀地。

后来,司马昭直接询问刘禅是否思念故土,刘禅的回答却出人意料地乐观,声称在魏国也很开心,不怀念蜀地。然而,这个回答被郤正指点,他教刘禅在类似的问题上应以哀伤作答,以示对故国的怀念。当司马昭再问及此事,刘禅照此回应,结果被司马昭识破,问及为何语气像郤正。刘禅坦承无误,引得在场之人哄笑。

刘禅的“乐不思蜀”故事,反映了他在失去蜀地后的境遇和心态,虽然看似无畏,实则反映出他对现实的无奈和对亡国的逃避。他的表现让后人看到了一个君主在国破家亡后的脆弱与无助,同时也揭示了权力更迭下个人命运的无奈变迁。

以上就是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的全部内容,”意思是说:“不会呀!在这里有得吃有得玩,我呀!一点也不会想念蜀国呢!”司马昭听了以后,在心里窃笑:“真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呀!难怪会让自己的国家给亡掉!”后来,大家就用“乐不思蜀”来形容一个人过的很开心,都忘记要回家!2、乐不思蜀,汉语成语,拼音是lè bù sī shǔ,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